作品推广别人看得见吗?作品推广别人看得见吗我看不到?

赵红云 四川音乐学院

随着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深入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进一步实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创造 出更多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发展之需、 重点方向、对策措施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以利找出发展路径和对应措施,进一步提升 学校的办学水平。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愈来愈宽、文艺 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艺术作品的竞 争力和感染力越来越强,以近年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为例, 一系列优秀影片不断刷新票房纪录、赢得大众的关注和喜 爱。专业高等艺术院校(以下简称“学校”)作为艺术类 人才的培养摇篮、艺术作品的创作基地、文化产业的主要力 量,应当也必然在这一时代大潮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发展之需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需

十年前,文化产业发展稍显滞后,十年后,发展成效 不断显现且成果丰硕。当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仅对推出更多优秀艺术作品感到十分迫切,对推进 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也更加充分,而且对加强两者的联 系、促进长期稳定发展做出了更大的努力,其目的就是要 实现共赢。

高科技手段迅猛发展之需

当代社会,科技手段发展迅猛,多媒体应用十分广 泛,以手机、平板为重要支撑,以自媒体、新媒体、融媒 体等为宣传载体,体现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和影响深远 的特点。一些作品可以在一天内红遍全球,但是好的作品 绝不等于是广为流传的作品,广为流传的作品则一定需要 借助高科技手段去宣传和推广。

艺术产品日益商业化之需

不同于以往艺术作品的产出模式,现在的艺术作品产 出更多的是借用平台和商业化推广,主创人员享有全部 或部分的知识产权,各类文化传播公司通过自有或联合渠 道将艺术创作的作品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大众化的消费 品。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艺术作品转化方面尚显吃力、 推广力度不佳。

“政产学研用”协调发展之需

创新驱动发展,联合产生效益,政产学研用是一个有 机联系的整体,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成渝地区为例,金钟奖落户成都,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推 进发展等,需要“政产学研用”的协调一致,学校作为 “学”这一中间环节,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艺术院校自身发展之需

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 要的各级各类艺术人才。学校向来不缺人才,但缺少人才 涌现的机遇;学校也不缺优秀的作品,但缺少优秀作品的 推广平台。如何把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推向社会,是学校 应该深思的问题。

重点方向

学校应密切结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着力加强艺术作 品创作、推广和产出的研究。

内生机制是关键

在学校内部,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激励措施的引 导、创新制度的落实,鼓励学校师生大力开展艺术作品的 创作,并能够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

外联机制是重点

要研究在大数据、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将师生的艺 术作品迅速地进行推广并形成一整套机制,同时要紧密结 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将作品创作与文化产业有效链接。

价值引领是方向

师生的作品创作应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无论是作品创 作的主题、内涵、内容,还是作品的形式、题材等方面, 都应符合或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或审美要求。

对策措施

要实现艺术作品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应 从教学发展、平台建设、合作交流、格局形成、成果孵化 等五大方面持续推进。

大教学

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是人,是学校的广大师生,艺术作 品的质量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离开教学谈艺术创作 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以教学促进艺术创作、以艺 术创作带动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反哺教学已经成为高校 的共识。教学对艺术创作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科、专 业、课程、师资及团队五个方面,即学科布局科学合理、 专业建设持续动力、课程设置满足需求、师资力量配置优 化及团队协作目标明确。

第一,学科布局要在保持和发挥已有艺术类学科优势 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学科的平衡发展,应将新文科建设的 要求纳入整体的规划和发展计划中,以新文科建设促进艺 术类学科的发展。

第二,专业建设应巩固传统优势专业、申报和发展新 型专业、扶持和激励后进专业,三者不能偏废,这样才能 将专业的优势转化为文艺作品创作的动力。

第三,课程是基础,应当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在保持 主干核心课的基础上,鼓励开设与艺术创作相关的辅修、 选修、通识类课程,以增强师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第四,教师是育人关键,师德师风建设要加强,要实 施一票否决,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不断鼓励和培 养教师使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提高学 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第五,教学团队、教改团队、课程团队、创新团队、 管理团队、实践团队等要切实发挥作用,整合各类教学资 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和创作协调一致,共 同促进作品和成果推陈出新。

大平台

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平台,学校应重视艺术创作相关 平台的建设并分门别类地做好扶持工作。

第一,要分级分重点建设和打造校内的艺术创作机构 并形成优势,可以借鉴工作坊、工作室、艺术团等方式, 要积极参与校外平台的建设,鼓励横向和纵向的联系,鼓 励与科技型、创新型、服务型企业和机构加强建设。

第二,能够引领学科专业前沿、创新型的平台,应按 照社会需求、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优先 设立,要给予制度、人员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以不断增 强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引领力和示范性。

第三,实践育人型平台应向内设教学单位逐步普及并 加强管理,其目的主要在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及 素质提升。特别关注每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省级及以上大学生竞赛项目、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实践育人计划实 施等。

第四,应对接用户多、信誉良、要求严、通道好、 拓展快的课程平台,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快速 推广,特别是要与参与学习教学工作的各类数据应用商 合作,做好信息与数据的保护工作,做好各类智慧教学平 台、教学手段的运用,做好教师的相关培训,不断加强后 台数据的监督、维护、利用和统计,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 果,从而促进艺术创作的开展。

第五,效益产出型平台要给予重点关注。学校可给予 相关的配套措施,可以优先推荐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 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持续地关注平台建设和后 续发展,并将建设成效及时反馈给学校,以利吸引更多的 人才和产出更多的作品。

大合作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方合作, 要进一步拓宽视野,不断探索校内合作、校际合作、校地 合作、校企合作等的形式和内容。

第一,校内合作要打破固化思维,提倡跨学科、跨专 业(方向)、跨教学院系联合开展,可以是就一个教学、 研究、展演项目开展,可以依一个委托创作或意向创作项 目开展,也可以联合进行相关文化产业的研究等。

第二,校际合作的重点在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 设联合办公室,打破相关的壁垒,可将艺术人才培养过程 中的师资调配、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协调机制等纳入合 作的范围。

第三,校地合作可以在办好音乐节、艺术节、旅游 节、地方特色节等的基础上,在联合办学、定点培养、文 化产业扶持等方面加强合作,联盟机制是一个值得借鉴的 好办法。如成都市2014年以来举办的天府古镇艺术节,就 与当地的音乐院校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出了一批优 秀作品。2017年4月,成立了专业音乐院校原创音乐发展联 盟,共同推动国内原创音乐发展。2020年7月,成立了高 校艺术联盟,旨在推动地区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艺术产 业发展。此外,通过校地合作,还与部分地区的中小学、 职业学校等加强了合作,助力当地文化教育,通过深入交 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创作素材,在教学、科研、创作、 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联盟高校在学术讲座、教 师交流、艺术家驻留、重大艺术创作项目等方面加强合作。

第四,校企合作除了继续加强实习、实践、实训基地 的建设外,重点关注资金来源、收益分配、责权厘清等, 应签定合作协议或合同等,通过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实现 共赢。也可以鼓励社会团体、合作机构等进行捐助或制定 发展计划,充分利用学校校友会、基金会等的力量,鼓励 更多的企业参与学校的文艺作品创作,带动更多的文化产 业发展。

第五,师生参与企业建设、管理、入股等应在知悉风 险、明确权利义务等的前提下谨慎参与。

第六,在校师生若需长期参与企业的管理、建设和发 展,或具体参与到其经营环节等的工作,学校应出台一定 的限制条例,未毕业的学生不鼓励参与其中,影响正常教 学或不能再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办理相关的“脱离” 手续或办理“兼职”批准和认定。

大格局

学校师生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 好的环境,应通过制度保障、氛围营造、激励措施、评价 机制等进行落实。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强顶层设 计。要进行综合的、通盘的考虑,而不是就创作言创作、 就产业言产业。只有把艺术作品创作和文化产业有机联系 起来,并把两者放在学校远景发展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整 体中,才能变得更有意义、更能产生效益。整体决定部 分,部分带动整体,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唯有此, 文艺作品创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文化产业才能实现核 心价值观的引领。

第二,学校要在艺术作品创作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加强宣传教育,最大程度调动师生、参与方的积极性。

第三,制定激励措施,要坚持科学合理、体现公平的 原则,坚决避免过度表彰、重复表彰和遗漏表彰。奖励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宣传强项、鼓励中 项、扶持弱项。未达标、未达预期目标或执行差的项目, 应进行反思、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跟踪。对出现重大错 误、未按期完成的项目,应予以取消、给予批评或一定的 惩罚性措施。

第四,评价机制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开展,尽可能做 到合理、具体、量化。评价标准应成为艺术作品创作和文 化产业的重要指标,成为联系各方的纽带,成为“长期坚 持、局部微调”的保障性措施。应按年度召开相关的专题 会、总结会等形式进行分析、研讨和交流。

大成果

师生的文艺创作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需要作品 产出,需要以成果来展现。从成果层次、成果影响、成果 转化、成果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和考察。第一,要瞄 准国家各级政府组织举办的赛事、活动等,如:冬奥会、 全运会、大运会,重要晚会等的作品征集、评选等,若作 品入选,对师生都是莫大的荣誉。第二,要瞄准反映当下 社会焦点、热点,要重视参与面广、影响力深、广受重视 的活动,这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师生创作能力的 重要指标。第三,要瞄准行业性的国际国内重要比赛或活 动,如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中 国音乐金钟奖、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美术展及乌镇戏剧 节等,对学校师生影响重大。第四,要瞄准成果转化快、 前景发展好的项目,如各类文创展、美展、影展等,这类 项目一般具有小而精、短频快的特点,广受大众欢迎。第 五,在与企业公司等的合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定制化” 创作,如设计企业标志、进行企业形象包装,为电视电影 等编创主题歌曲、插曲,参与三维动画、特效设计、音响 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合作,深入更为细致和具体的层面。

意义

学校通过生产和推广好的艺术作品,必将产生良好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有助于学校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 进一步加强。

有助于学校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

通过完善相关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相 关的协调机制。大力孵化、培育和创作一批层次高、质量 好、影响深的艺术作品,借助良好的文化产业平台,向社 会、向大众推广,并借助科技化、信息化条件和手段实现 艺术作品的转化,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有助于学校实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人才培养要契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契合人民对艺 术教育的需求。学校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培养一批、涌 现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并通过文化产业的相关平台推向 社会,为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并产生良好的效应。

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反哺”机制

学校通过人才培养和艺术作品的创作以及推广,必将 回馈学校、回馈社会,并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 发展,促进“政产学研用”可持续发展,并形成一个良性 的循环机制。

总之,随着新时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在推动文 化高质量发展任务中,高等艺术院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 量。高等艺术院校有能力也有责任推动师生的文艺创作, 并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仕潮.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J]. 统计与决策,2021,37(21):119-122.

[2]贺达,任文龙.产业政策对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影响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9(01):19-27.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1@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feno.com/11240.html